苍岩山三皇姑的传说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1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03

苍岩山三皇姑的传说李庚午摘自作者的《泲河书屋怀古》

地处井泾的苍岩山,景色优美,悬崖绝壁的灵檀,科技含量很高的《桥楼殿》建筑,还有明朝吏部尚书赵南星(高邑人)的题联:“殿前无灯凭月照,山门不锁待云封”。真不愧有“五岳奇秀揽一山,太行群峰唯苍岩”之美称。在民间,最受百姓推崇的是苍岩山上的“三皇姑”庙。此庙位于西峰山崖的拐角处,坐西向东,背靠峭壁,面临万丈幽谷。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一至十五日,是苍岩山东部香客朝拜时间;十六日至月底,是苍岩山西部香客们朝拜时间。每逢十五、十六两日,是苍岩山庙会的高潮,山东部和山西部的善男信女们连绵不断地拥聚到苍岩山上,争先恐后地到三皇姑庙内跪拜,祈求一生平安。据宋乾兴元年(公元1022年),《井泾县大化乡新修苍岩山福庆寺碑铭并序》记载:“昔有公主在此出家,但罔知帝代?”到金泰和六年(公元1207年),寺僧智鉴立了一块《苍岩山福庆寺石桥记》石碑,碑文有“公主乃隋文帝女”字样。到明万历20年,南京刑部广东清吏司郎中霍鹏系井胫人,作了篇《重修苍岩山圆觉殿记》文章,提出“公主为隋文帝之女妙阳公主”,并建妙阳公主真容殿。同时刻碑文:妙阳公主身患疮疾,闻苍岩山有圣泉可医,便到此沐浴疗疾,病愈后就地出家,时比丘从者如云。隋文帝至此命公主回宫,公主不肯,并奏:“人生富贵莫若如此,尘世俗像终是幻化。”文帝知其意坚,便下旨在此修建寺院。到清光绪年间,井泾知县言家驹查史,认为“公主乃隋烦帝之女,非文帝之女,文帝没有叫妙阳的女儿,妙阳应为南阳之误传。”《续修井泾县志》载:“文帝二女,一位做了周宣帝之皇后,一位嫁给了柳述。只有烦帝之女南阳公主曾削发为尼”。在《隋书·烈女传》中,南阳公主是烦帝之长女,“美凤仪、有志节、造次必以礼。”十四岁嫁给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仕及,以谨肃闻名。公爹有病,她屈千金之体以儿媳之身亲手调理饮食、汤药,亲手喂奉公公,世人称其孝。也有民间传说:隋末,窦建德“造反”,朝廷派兵镇压,皇家南阳公主监军,结果战败被俘,被窦软禁在封龙山和苍岩山一带。到后来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德,并斩杀其头,南阳公主不愿还朝,就在苍岩山修行出家。

展开剩余53%

其实在民间还另有一种流传的说法:古时候,在邢台一带有一个“杏林国”,国王生有三个女儿,都美若天仙。大皇姑和二皇姑都先后招了射马,惟有三皇姑妙善一心向佛,执意不嫁,要出家为尼。父母想尽办法阻拦,就把一斗小米和一斗细沙混在一起,让她一夜捡清,就准许出家,若不然就要出嫁。三皇姑妙善二话不说坐下就捡,这那能捡清呀!愁得她泪水满面,就在撑灯时分,忽然来了千千万、万万千的蚂蚁,帮助三皇姑来捡沙米,不等天明,就捡清了沙和米。父母无奈,就准许她在邢台白雀寺出家。可国王总觉得心中不平,一时愤怒就派人去火烧了白雀寺,烧死尼众五百人。护法神陀将三皇姑妙善救出,勒令猛虎驮上妙善,神猴领路,飞奔至苍岩山,出道修行。现在苍岩山还供奉有“神猴”和“猛虎”之庙堂。国王后来被烧死的五百冤魂纠缠得了怪病,整日整夜的全身疼痛难忍,寝食不安。一白发道人开出医方,必得至亲骨肉之人的手眼,做药引,才能治愈。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肯舍其手眼,只有三女儿妙善毫不犹豫地献上了手眼,治好了父亲的病。国王感动至极,下诏在苍岩山大修寺院,塑三皇姑像时,国王要全手全眼,匠人误听成千手千眼,于是就有了千手千眼菩萨的彩塑像。在三皇姑庙内,正堂上就是三皇姑的坐姿彩色塑像,头戴凤冠、手捧普度众生如意、正襟危坐、威仪端庄、宁静慈祥、目视远方。两旁是她的二位姐姐。两边墙上有古人彩绘的猛虎驮三皇姑出家上山修行的神话故事。堂中两侧对立彩塑十尊仗乐侍女像,服饰各异,面部表情与舞姿各具特色,手持各种乐器惟妙惟肖。此境况不由使香客们肃然起敬,香火常年不断。苍岩山供奉的神仙是“三皇姑”,在民间已流传了千载。也可能是南阳公主上山修道,称“山皇姑”,久之因口音叫成了“三皇姑”。

不管是哪种说法,老百姓无非是为寄托自己的理想与好恶,对于传说中的人物,越传越神化,宁可信其有并不去究其“确”。妙善、妙阳、南阳,都是一心向善的人或神或仙的光辉形象,已在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。神是人造的,而百姓们心中的神,更是按照百姓们的意愿幻化而来的,代表了人民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。民间传说不仅是自古以来人心向善的道德趋向,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方式。

发布于:河北省